207国道与漳河大道枢纽互通。朱俊波 摄 建市40年来,我市以执着笃定的意志、大刀阔斧的魄力,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 40年交通巨变,挺起了荆门的发展骨架,连通着荆门人民的幸福生活。 40年斗转星移。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 40年来,我市公路交通不断提档升级,骨架网络日趋完善,为一座城市、一片土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未来。 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2004年6月,襄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荆门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之后,荆宜高速、随岳高速、武荆高速、枣石高速相继建成通车,我市各县(市、区)均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2023年,随着武荆宜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荆门至监利、荆门至随州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式启动,全市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将更加完善。 农村公路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跨越。一条条农村公路如同“毛细血管”,与快速公路网全方位联通。如今,全市所有乡镇、旅游节点,都已通二级以上公路,行政村100%通水泥(沥青)路,20户以上集中居住区通硬化路。全市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钟祥)、省级示范县2个(京山、掇刀)、省级示范乡镇11个,建成“美丽农村路”1044公里,农村公路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的“脱贫路”“致富路”。 一段铁轨,一个港口,一条跑道,都是荆门交通运输发展强劲的见证。 焦柳、浩吉、荆沙、长荆“三纵一横”4条铁路线,总里程449公里,拥有荆门站、钟祥站、京山站3个普铁客运场站和10个货运场站,年发货量575万吨、到达量1048万吨。 一路爬坡过坎,一路克服困难。2016年,经过我市多方争取,荆门人的高铁梦终于从梦想接近现实。 3条高铁建成后,荆门将成为沿江、呼南两条国家快速铁路客运大干线的节点城市和全省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可构建至武汉、宜昌、襄阳、荆州1小时经济圈,至西安、郑州、重庆、成都、合肥、南京3小时经济圈,至北京、上海、广州也将缩短到5小时左右,极大地拉近荆门与周边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国家大力发展内河水运建设,我市抓住机遇,加快航道提等,完善汉江支线航道,打造汉江黄金水道;建设完善港区综合码头,沙洋港、钟祥港成为省级重点港口,年设计吞吐能力950万吨,形成了“一城一港一主体”的发展格局。 2014年2月,漳河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三年后,漳河通用机场成为我国唯一大型水陆两用机场。 除了发展通用航空,荆门仍在快速推动民航事业发展。荆门机场、钟祥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等项目正在推进前期工作。未来几年,我市有望开启逐梦蓝天的新篇章。 清晨,随着“叮、叮、叮”的声音,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村民,依次登上崭新的85路公交车。85路公交线路的开通,不仅满足了片区群众出行需求,也极大地缓解了“菜篮子”进城难的问题。 建市40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探索创新农村运输服务发展模式。 交通的普惠,让城乡居民迎来了“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的好日子。方便、快捷、舒适、温暖的出行体验,让越来越多的荆门人“说走就走”,畅享便捷出行。 近几年来,围绕“如何破解制约物流发展难题”,我市加快补齐物流短板、降低企业成本、便利群众生活;出台了《荆门市加快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拟定支持物流业发展4大类10项20条一揽子政策,筑巢引凤,招大引强;研究编制了《荆门市中心城区物流通道布局方案》,构建国际国内“四向八通道”,依托“三港两站”,打造“五大枢纽”。 “我们将尽快落实一揽子支持政策,打造区域物流发展政策积聚洼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伦智介绍,全市交通运输部门将继续优化物流通道布局,加快形成高效率、高能级、高质量的物流通道体系,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群众生产生活便利提供交通保障。 荆门交通,正在谱写新的辉煌!(记者 刘伟峙 通讯员 赵津津 韩青)
|